English

知识经济图书成批出品

1998-09-0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张隽 余敬中 我有话说

就在今年2月初,江泽民主席就中国科学院《迎接知识经济时代,建设国家创新体系》的研究报告作了重要批示:知识经济、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。在那时,有关知识经济的图书还凤毛麟角,难以找寻。但时至今日,短短的几个月内竞相涌现的知识经济类图书版本多达十余种,让人应接不暇:3月,北京科技出版社推出了吴季松著《知识经济———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》;4月,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《知识经济专家谈》(陈胜昌主编);5月,《创新与未来———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》(陈甬祥著,科学出版社)和《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》(冯之浚主编,中央党校出版社)二书问世;6月,《知识经济第三经济革命》(刘磊等著,中国大地出版社)和《知识经济时代》(天津人民社,秦言著)相继上市;7月,改革出版社隆重推出了青年学者赵弘著、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写序的《知识经济呼唤中国》;8月,中国人事出版社《知识经济问答》普及本和山西经济出版社《知识经济论》理论专著也与读者见面了。

图书市场的竞争,难免会引起同类题材诸多版本的批量生产。一方面,这是件好事,它可以满足不同阶层人士的需求;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来。

在8月12日北京席殊书屋书评会上,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兼国家863信息领域战略组负责人钟义信教授颇为委婉地给当前“知识经济图书热”泼了一盆冷水。他谈到,我国现阶段对“知识经济”这一概念的界定还很模糊,老是在信息经济、数字化生存、网络经济和智能经济之间左冲右突,一直忙着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。钟教授认为,信息经济、知识经济和智能经济是互不等同的三个概念。信息是一种资源,知识是人类对信息资源的提炼与加工,而智能则是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。我国历来轻基础重原理,容易看得远而忽视近,信息产业化破碎不全,知识产业化已刻不容缓。

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著名学者朱厚泽和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。朱厚泽先生比较赞同信息是大圆、知识是中圆、智能是小圆的“三圆论”。就在今年初就有出版社的同志找朱先生来谈知识经济出书的事情,当时他很吃惊,操着一口地道的四川方言说道:“编书?不敢、不敢哦!这个问题才刚刚开始研究嘛!朱先生十分佩服年轻人的勇气和毅力,一百天就能写出四五十万字的一本书来,不到一年,知识经济在社会上就很热闹了。但他认为,所有这类书基本还处于“评介阶段”,对知识经济范围的界定差别太大。于光远先生面对当前的荆州、九江大堤决口,我们的军民仍然在用最原始的血肉之躯(劳力)抗洪救灾,十分感慨。他打趣地说让三国时期的刘备、诸葛亮来谈论“知识经济”也许更合适。他在《知识经济呼唤中国》一书序文中很谨慎地下:“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,下世纪内有可能进入智能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。这种论述也许要比某些“人类已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”的标榜更为理智和科学。

作为一个舶来词,“知识经济”发端于国外。在国内研究不够深入的前提下,借鉴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,或许更为必要。江西教育出版社黄明雨先生甚至把这项工作称为“当务之急”。他说:“与其急功近利地拼凑一些表象的甚至陈旧的东西,不如系统地翻译一批比较成熟的著作,以促进学术探索和社会进步。”据悉,该社正在运作的“知识经济译丛”计8本,将于今年10月初和明年秋分两批出版。

北京科技版《知识经济》一书可谓此次知识经济图书热的开风气之先者,其作者吴季松先生对后续图书也表示关注。他认为,对这一崭新命题要进行“郑重的系统研究”,要有“自己的东西,要有质量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